English

李文和案没完没了

1999-12-13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 杨教 我有话说

引起全球华人关注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文和被指窃取核机密案再起波澜,12月10日,美国联邦调查局正式拘捕李文和,指控他从任职的洛斯阿拉莫斯武器实验室非法转移高度机密资料等59项罪名。耐人寻味的是,罗列了这么多罪名,竟然没有一项间谍罪!而当初李文和之所以成为焦点人物,正是因为他被指控从事间谍活动。

控方玩出新花样

李文和是在洛斯阿拉莫斯城外的家中被联邦密探逮捕的,在阿布奎克的联邦法院第一次出庭。法庭里只星星点点地坐了几个人。李文和身穿粉色开领衬衫,外罩一件棕色皮茄克,他静静地坐在被告席上,对面是检察官凯利和他的3个助手。

法官斯威特问李文和是否已经看过对他的指控书,李平静地回答:“是的,在过去的几小时里我看了看。”

斯威特:“你清楚对你的处罚吗?”李摇了摇头。

法官又问了几个问题后,第一次出庭就草草结束了。由于检察官认为李有可能潜逃,法官不准他保释,准备在当地时间12月13日举行听证。

随后,霍尔斯切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发表声明,认为美国司法部剥夺李的保释权没有任何道理,也是极不公平的。声明说:“李文和已经主动放弃了他的护照,主动向政府说明了在过去9个月他到过的洛杉矶以外的所有地点。自今年3月,他便受到每天24小时的监视,连政府也不得不完全承认,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参与了间谍活动。现在却以他会潜逃为由,剥夺了他的保释权,实在没有道理。”

李文和曾被怀疑窃取美国核机密,考克斯报告也曾以此作为中国窃取美国核机密的一个主要证据。但这次美国当局并没有以间谍罪检控李文和,这意味着,指控李文和将机密文件出售或转移给中方纯粹是无中生有。然而,就此放过李文和,美国当局将颜面丢尽,于是,只好把间谍罪放到一边,用其他罪名“法办”李文和:一、非法擅自改动、修改、隐藏或移走受限制的资料29项;二、非法接收或获得受限制资料10项;三、非法收集国防资料10项;四、非法保留国防资料10项。

按照美国法律,第一、二项最高可判终身监禁,第三、四项最高可判入狱10年。如果光从这份冗长的罪状名单来看,华盛顿对检察官称李文和应为这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核武器实验室保安丑闻负责的结论显然深信不疑。起诉书指控李文和违犯《原子能法案》和《外国间谍法案》,收集美国严加看管的核机密的电脑档案;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机密资料转移成非机密的电脑文件,并且将其他文件下载到便携磁盘上。起诉书承认,李文和制作的其中7个载有关键核机密的磁盘无法找到。

这就是所谓的“间谍案”

李文和,1939年出生于台湾。1959年进入成功大学先攻物理系,后转入机械系。1963年成大毕业后迁居基隆市,1965年春进入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就读,1970年获博士学位。1971年起服务于爱达荷州工程实验室,1978年转入美国能源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任职,并成为该室资深科学家,专精核武器设计。

1988年中国成功试爆了一枚中子弹,令美国震惊不已,很快美国社会上便开始流行一种说法,认为那是中国根据窃自美国的核机密发展而成的。

1996年美国联邦调查局获得中央情报局通知,怀疑W—88微型核弹头资料被中国所窃,随后开始调查负责设计该弹头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并把目标锁定在华裔科学家李文和身上。

1999年3月6日,《纽约时报》独家报道李文和间谍案,引述匿名官员的话污蔑中国通过美国间谍窃取W—88核弹头的资料迅速发展核武器,并未具名地指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一名华裔科学家涉嫌是间谍。两天后,李文和被以违反实验室保安守则而遭到解雇。

5月25日,美国众议院一个特别委员会经过10个月的调查后,发表厚达700页的臭名昭著的考克斯报告,再次污蔑中国在间谍活动中,把美国所有核弹头机密窃取到手,美国反华势力趁机兴风作浪。

8月1日,李文和首次打破缄默,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节目《60分钟时事杂志》记者采访,断然否认自己是间谍,而是种族主义的受害者,获得许多美国人的同情。

12月10日,大陪审团经过数月调查后决定拘捕李文和,控以59项罪名。自今年3月迄今,联邦调查局多次约谈李文和,然而,一直拿不出证据证明李文和窃取了美国国防机密并交给了中国,当然无法对他提出间谍罪指控。

李文和又有了新罪名

美国政府官员承认,把间谍罪放到一边,却用其他罪名起诉李文和,可能会被公众批评政府是在故意刁难,指控他是基于种族偏见。但他们已作好准备,要在审讯中证明李文和确是“罪有应得”。有关官员辩解说,李文和与其他错误处理机密资料的科学家和实验室职员不同,他在过去50年里,有“选择性”盗取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所有与核武器发展有关的重要档案,造成美国核研究的重大损失。如果让这些资料落入美国的敌人手中,全球的核势力平衡可能遭受破坏。调查人员声称,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内部网络被划分成机密与非机密两种系统,那里有一个名为“C机械”的电脑是两个系统的桥梁。当核弹设计员需要同时应用机密与非机密的资料时,他们便会使用“C机械”。起诉书指控李文和把数千页的核武器设计机密资料下载至“C机械”,在那里把这些资料的“机密标签”删除,然后再把档案移至保安程度较低的非机密电脑系统。最后,李文和把这些资料复制至高容量电脑磁盘里。

起诉书说,在1993年和1994年,李文和用9个磁盘复制了380个电脑档案,联邦调查局已经找到了其中的2个,另外7个失踪。在1997年,李文和又把一些机密数据复制到第10个磁盘上,但这个磁盘已被调查人员找到。这些复制的档案里包括所谓的“传奇密码”,它可以提供美国武器设计的数字近似值。

刚开始时,李文和被怀疑从事间谍活动,但联邦调查局并没有找到任何证据,间谍案调查走进死胡同。于是,联邦调查局和美国司法部于今年9月决定扩大调查范围,寻找其他可能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政府发现,调查人员声称,在对他的电脑进行检查时找到了李文和未经授权便转移机密数据的证据,于是,政府彻底放弃了间谍案的调查,转为查证李文和在自己的电脑里私存机密数据对国家安全可能造成的损害。

联邦调查局组成了一个电脑专家小组,通过阿斯拉莫斯的几个网络成功地恢复了李文和的电脑行为。专家们声称,在2月10日,李文和被告知他将接受测谎仪的检测后2个小时内,他删除了数百个电脑文档。

李文和还带走了包括机密材料的电脑磁盘,把它们删除后又送回了他的办公室,这样做的目的为了表明磁盘里没有机密材料。但联邦调查局的专家能够恢复磁盘上和电脑里的任何地方被删除的所有文档。通过对他的办公室进行检查,联邦调查局还发现了几个含有机密数据的电脑磁盘。

“这些不是随意的档案,不是一般的资料”。一名政府高级官员一本正经地说。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中,检察官凯利甚至拒绝讨论,政府到底有何真凭实据证明李文和复制档案是出于不良动机。

“妖化中国”的产物

李文和此前曾承认复制过机密档案,但他表明自己只是把档案移至办公室的电脑里作为备份,以防主要系统出现故障。他还指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这样做的职员并非他一人,很多其他职员也经常备份机密档案。

李文和的律师马克·霍尔斯切对指控非常愤怒,他说:“我们对司法部轻率地起诉李文和深感失望。我们希望证明他的无辜,洗脱所有罪名。”律师们表示,李愿意接受测谎试验,以证明自己并没有以不正当手段处理机密资料。

声明说,检察官的决定受到了其他政府部门的影响,这些部门的人可能另有政治目的和计划。律师们没有详细说明这些“政治目的和计划”,但近年来,美国国内的反华势力越来越嚣张,把日益强大的中国看成眼中钉,想方设法向中国泼污水,诋毁中国的形象。

美国前政府律师齐亚也说,控罪多少与李文和是华裔和现在美国弥漫的“将中国妖魔化”的气氛有关,是地地道道的“白色恐怖”。齐亚表示,虽然李的确“在技术上违反了规定”,但其实“很多人都曾这样做过”,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中央情报局前局长多伊奇也曾这样做过,但他并没有被起诉。

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前反情报部主管弗鲁曼也指出,李文和只是因为族裔问题而被不公平地对待,很多白人同样没有按规定处理核机密,却没有受到任何调查。

在此之前,有的美国媒体也指出,国会中的共和党人一直批评执行部门和能源官员对国家核武器实验室管理不善,而李文和因为是一名美籍华人而不幸地成为替罪羊。

难缠的事在后头

美国政府曾就是否指控李文和大伤脑筋,高级执法官和情报官对这起案件进行了评估,认为如果提出起诉,在未来数周或数月时间里,有关的机密信息将冒被公开的危险,因为根据华盛顿的说法,李文和接受的是美国政府最敏感的核武器数据,一旦公开,国家安全将受到严重损害。但他们最后还是决定对李文和提出起诉。

华盛顿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法庭上起诉李文和时不用公开这些资料。事实上,政府会以国家安全为由,竭尽所能将资料保密,而辩方律师会想方设法令政府公开机密,否则难以证明被告清白。

李文和也肯定想知道更多的机密信息,包括那些向调查人员“透露”他违反安全规定的人的姓名。但在过去,由于情报部门不希望这类信息被公开,许多间谍案最后不了了之。如果李文和律师也提出看看这些机密材料,而法官也认为为了更好地辩护律师有必要阅读这些机密材料时,美国政府将处于尴尬的境地。当然,政府可以要求法庭允许提交一份机密材料总结,或发表一份承认这些机密材料能证明的事实的声明,但如果法官不同意政府这样做,而政府又不愿意公开这些机密材料,那么结果只有要么放弃这场官司,要么放弃某些指控。

很显然,美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左右为难,面临巨大压力,因为案件牵扯到的不是向外国叛军提供枪支,而是美国的核机密。如果美国政府认为李文和把这些机密材料下载到他的电脑里损害了美国的安全的话,那么,在法庭上公开这些材料又将作何解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